1949年3月23日上午,毛泽东、朱德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。25日凌晨6时,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乘专列抵达清华园火车站,下午赴西苑机场阅兵,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。6月15日,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。次日,周恩来主持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,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。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、国徽、国歌、纪年、国都等方案,组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、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,副组长是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,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组长,组员有张奚若、田汉、马寅初、郭沫若、廖承志等16人。经过4次讨论,第六小组于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,改名为北京。朝鲜实施重大试验
都市报评论版也纷纷围绕“七七事变”作社评,不过视角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。《京华时报》评论《七七不止于壮烈 更有壮怀复兴》,几乎通篇都在回顾历史和抒情,好在文末点出主旨:“七七事变七十七周年,不是因为数字而有意义,而是民族复兴需要一种壮烈情怀。”乔碧萝首次露脸
今年春季,50年未遇的大旱威胁东南亚地区,马来西亚的许多地区被迫采取限水措施,新加坡反而显得从容:500多万居民每天有充足、干净、安全的自来水。政府号召居民“节约用水”而不需要限制用水。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的社论说,建国初期,新加坡不时面临供水不足的窘境,那个年代的国人,都有打开水喉没有自来水的经验。而现在,面对50年未遇的持续干旱,新加坡却没有陷入类似的困境。“我们能摆脱先天供水不足的生存挑战,实现不再‘靠天喝水’的制约,取决于数个关键因素:首先是决策者的战略眼光;其次是政府的执行能力;然后是全民的危机意识;最后是朝野的政治共识。缺乏上述条件,我们非但不能在水供上自给自足,甚至连维护主权的独立和尊严,可能都未必有绝对的保障。”11岁少年大学毕业